国内外开源软件现状差异

开源软件起源于国外,国内开源软件发展相比国外,晚了大概20年。

比如一些大型的开源项目,基本都是在199x年开始的,比如linux内核,1991年;KDE,1996年;OpenOffice,1999年;GIMP,1995年;GNU GPL2.0协议,1991年;GNOME,1997年;Inkscape最早源于1998年;

中国晚了20年,这导致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现实,就是相当一部分常用的应用软件,已经没有了创新的空间或者意义。这话说起来不是很容易理解,我们举个例子会比较形象一些。比如GIMP,在开源软件领域,GIMP相当于windows系统中的photoshop,就是我们常说的P图工具,这种软件相当复杂,绝不是雇一帮程序员就能开发得了的,它甚至需要很多跨行业的知识,是一种积累的结果。如果中国现在想要从零开始开发一款与GIMP同样类型的开源软件,会面临下面几个问题:

可能性,是否可以解决所有开发中遇到的问题;
周期,需要多久可以开发完成;
成本,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多少资金;
用户接受度,有多少用户会使用;

最麻烦的是,GIMP完全不限制商业使用,作为企业来说,相当于使用GIMP没有任何限制,那么为什么还要开发另一个软件?

这些问题,导致了一个结果,就是即使中国出现了一些有能力的程序员,他们也不会从零开始开发一个新的同类开源软件,而是选择加入到当前的GIMP开发团队中,完善或增加GIMP的功能。不仅中国程序员,相信世界各国程序员都是如此,放弃开发新软件的想法。

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,中国已经在很大一片传统领域,不会有所创新。直白的说,就是一些常用的工具软件,大型的工具软件,中国已经没有机会去搞从零开始的创新了,永远没有。

这并不一定是坏事,因为开源软件的本质就是节约重复劳动,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前进。所以,我们能够期待的,是中国的程序员在近些年新出现的领域中开发全新的小型开源软件,但从零开始开发复杂的大型开源软件,中国仍然不具备条件。

比如,当下中国的网购在全世界是排第一位的,那么据此可以催生一些新的行业出现,从而产生新的应用软件需求,比如物流软件、快递驿站软件等,这些新生行业和新应用需求,会催生出新的应用,这些应用,相对于其它国家,尤其是网购和物流相对落后的国家,中国应该是占了先机的。

另外,对于开源应用的教程,即网络上可以找到的教学视频/文字,中国目前也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。这种落后,体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:中国使用开源应用软件的人,与国外相比可能要少一些,活跃度要低一些。这种现状有客观原因,也有主观原因。客观原因,主要是现有的环境问题;主观原因,主要是政府引导方面。客观与主观是相互交织影响的,不是彼此独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