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软为什么拥抱开源

微软拥抱开源并不是因为喜欢,它一直讨厌开源,只不过,不拥抱就只能等死。

微软不喜欢开源,或者说微软排斥开源的几个表现:

嵌入开源字体noto sans cjk变图形

纯粹商业公司的开源,如何看待,比如微软?

微软的WSL,大概率是微软的实验,最后的可能是,windows可以安装linux程序。现在所有在wsl上的应用,都是免费在帮微软做软件测试,一旦测试成熟,会发生什么?

Linux平台有很多应用,数量种类都巨大,而这才是微软的最终目标。

一旦linux应用都可以在windows上使用,个人用户还会用linux么?只怕会越来越少,不要小看人的懒惰。最后的结果是,linux已经没啥意义了。

通常我们对比两个东西,要选择一个,主要是看哪个好用,哪个实惠;而微软在好用和实惠两方面都做不到,那么他从第三个方面开始想办法了,就是生态圈。应该是参考了安卓的结果。

拿microsoft office开放格式ooxml来说。

依赖于平台,即部分功能只能在windows系统上实现,在Linux/Macos/Unix/FreeBSD等系统上无法实现;
依赖于芯片,即部分加密算法依赖于特定芯片;

如果我国确认将来只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,不会使用Linux等其它操作系统,那么依赖于平台就没有问题;但事实是,我国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换掉windows系统。

另外,请注意“万圣节文件”事件,看一下微软是如何看待开源软件的。

iso开放标准格式的制定过程由一家商业公司主导是否有益?

以ooxml为例,由微软一家商业公司主导是事实;

但如果是由多家商业公司共同主导,比如微软+IBM+Google+Orcale+Linux基金会+AMD+Intel+华为+阿里,对比上面由微软独家主导,你有什么感觉?

商业公司本质是竞争,竞争就存在打压,有打压就存在各种手段,分见得光的手段和见不得光的手段,这需要用户自己有思考能力来判断。

对于ooxml会成为被审核通过成为iso标准,大家很难理解,认为那些投赞成成票的评审都是有问题的,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简单的逻辑,是显而易见的,只需要使用者稍微思考一下:首先,ooxml依赖于平台和芯片,证明它有平台局限性;另外,ooxml通过评审会成为iso标准,但iso不等价于开放标准,微软自己也承认ooxm不是开放标准;基于这两个基础认知,投赞成票的评审员有理由认为,开发者/使用者自己应该完全清楚采用ooxml的后果,包括近期后果和远期后果;换句话说,评审员认为:你干嘛关心它能不能通过iso评审,反正你不应该用的话也肯定不会用,大家就走个形式而已。而现实是,很多人对这一逻辑推理并未留心,反而迷失方向。

最后,因为微软的开源,主要是为了巩固windows的生态,所以,开源应用的投入,应该避免跟随微软公司的方向,因为跟随微软的结果就是,将来离不开微软。作为商业公司,这是其唯一目的。

微软为什么要强推ooxml成为iso标准?

office文档格式ooxml成为iso标准的意义,并不再于它是一个标准。有一点我们需要清楚,就是所谓文件格式的iso标准,主要目的就是让所有软件厂商都可以实现,这才是标准的根本含义。而微软的ooxml,则完全是另一个方向。首先,它非常复杂,不容易实现,这对其它厂商不利;其次,它是由微软自己制订的,没有其它厂商参与,这样使得该标准并不真正标准;第三,它并不能真正跨平台,对于软件和硬件都有特定的依赖,这进一步表明它不通用。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细节问题,我们知道这些就已经足够来推论接下来的观点,即ooxml标准的存在意义并不是成为标准,而是生存。换句话说,如果不成为标准,微软office就会走向死亡。

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结论,成为标准之后,反而没起到标准的作用,形同虚设;但不成为标准,又走向死亡。其实,这正是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一个关键,而微软自己了解了这个关键,所以它才无论如何也要推动ooxml成为标准。这个问题,只研究微软,已经无法得出结论了,我们必须同时研究其它软件。

比如OmegaT和SDL Trados:

二者都是用来辅助翻译的工具(CAT),只不过OmegaT是可商用的开源软件,可以免费使用;而SDL Trados是不开源的商业软件,需要购买才能使用。如果有北京语言大学毕业的人,或者有从事大量文字翻译工作的人的话,一定会知道这两款软件,两个软件都排名靠前。

在翻译时,比如把客户提供的英文文档翻译成中文文档,有一个格式问题。比如办公软件word,里面的内容是经过排版处理的,有一定的格式,包括标题、字体、字号、插图等等。最原始的翻译,是把原文档的所有内容翻译后,再由第三方的专业排版人员,按原文档的版式进行排版,之后把排版完成的文档交付给客户,这样客户就得到了一个翻译过的文档,排版的格式基本保持不变。如果翻译没问题,直接就可以使用了。早期也确实是这样工作的。

然后,CAT 软件的开发团队,对开放标准格式ODF进行了分析后,提供了ODF支持。ODF是一种iso标准办公文档格式,是开放的文档格式,开源办公软件LibreOffice就是用这种格式,它生成的文档,后缀名就是.odf。因为ODF是标准,是开放的,所以所有厂商都可以对其进行实现,包括CAT 软件厂商。所以,CAT 软件厂商开始对ODF格式提供支持。支持的结果是,所有ODF格式的办公文档,在CAT 软件翻译后,不需要第三方的排版,直接就可以生成与原文档排版格式一模一样的新的译文文档。之所以这样,是因为CAT软件知道原文档的所有ODF实现细节,然后通过软件自动处理排版相关的细节,让用户和翻译人员省略了排版这个步骤。这种流程上的本质上的人力与时间的节约,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体现。

而这个时候,微软的Word格式还没有开放,其它厂商也就无法实现让word文件与odf文件相同的CAT处理,即对word文件翻译时,仍然需要手工进行排版。

这就产生了一个对比,某个厂商在发布翻译任务的时候,提供的原始办公文档如果是ODF格式,那么可以节约很多费用,主要是排版费用,也节约很多时间,主要是排版校对时间。而如果提供的原始办公文档是Word,那么,因为Word格式是保密的,所以,必须增加排版费用预算及增加排版校对的时间规划,这对于生产力来说,大打折扣。

时间一久,厂商们在发布翻译任务时,会主动希望使用ODF格式,而不是Word格式;接收翻译任务的厂商,也会提示,使用ODF格式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。然后形成的连锁反应是,大家都开始推荐开源软件LibreOffice,而不推荐微软Word。再然后,就是使用Word软件的人,也开始改用LibreOffice。以此类推,市场上有那么一股力量,开始抵制微软Word,也会向微软反馈,为什么不再继续采购微软Office软件。

上面提到的CAT软件OmegaT和SDL Trados对于开放文档格式的实现所产生的连锁反应,只是很小的一个具体实例。实际上,有更多的行业需要能够对Word文档进行科学分析和统计,这就需要Word格式由保密改为开放。比如人工智能/AI,在做大数据统计分析时,如果需要对Word文档进行内容分析,就必须能够解读Word格式才可以,如果连解读都做不对,当然就没办法进行统计分析。这都需要Word格式由保密改为开放才做得到。如果Word格式一直保密,那么大家就都会改用LibreOffice。以此类推。微软从市场上,以及自己的客户那里,其实是感受到了具大的压力的。因为客户不采购的原因是,有开源的可以用,而且比微软好用,主要是开放格式问题上,并且不用花钱,最重要的是这个问题会影响整个上下游的生产流程,那么为什么还要花钱采购微软的不方便的Office产品?没道理。

至此,微软不得不开放Word格式,并且,为了堵住那些采购人员的理由,不惜一切代价,也要让ooxml格式成为iso标准,这样,厂商就再也不能以“不开放”做为不采购微软Office的理由了。

但开放后,如何能够继续垄断,微软想到的办法就是,让标准变得极其复杂,基本上,第三方软件实现起来非常麻烦,且与windows平台关联,尤其是让linux平台无法实现,微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。而诸如CAT软件OmegaT和SDL Trados如果想实现,却非常简单,只要忽略那些排版使用的定义就可以了,即忽略所有微软与格式相关的内容,只关注文档内文字/图片的内容就可以了。

这样,就形成了一种可能,即办公软件如果想实现微软Office相同的功能/兼容,可能性非常小,即使实现,也会有很多问题;而非办公软件想实现微软Office,则非常轻松,完全不需要深入解读原始文档,直接忽略就行了。 这才是微软开放Office格式的真正目的。

另外,在研究ooxml为什么会被iso委员会通过成为iso标准的问题时,发现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可能性,即那些同意ooxml成为iso标准的人认为,它只是一个新的标准而已,你其实可以当它不存在,不用就完了。

而事实上,微软也不需要有厂家使用,只需要给某些人,比如采购人员,提供一个小小的理由就足够了。而这个理由的成本和实现,就是让ooxml成为iso标准。

本文对其定义为“创始人基因”,即一个公司的创始人的看法和做法,决定了一个公司的看法和做法,很难从本质上改变。


最近一次更新: 2024-03-31 01:07